【摘要】 今天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新政策有几项关键变化,关乎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今年在高考的布局,我们第一时间为大家做一个快速、深度解读。
从2020教育部新文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关键信息:
一、传统自招退出历史舞台,“强基计划"成为替代者
从政策上来看,自2020年起,我们非常熟悉的“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等自主选拔模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强基计划”。 所谓的强基计划,更关注选拔基础学科方向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
二、参与“强基计划"的高校仅限双一流A类校36所
2019年,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有90所,而2020年的高校自主选拔,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统一划归为双一流A类校36所,保留了国内顶尖高校自主选拔的权利。
表面上学校数量缩减,但是强调的是参与选拔的高校和专业质量的提升。这也更符合自主招生本来的含义,突出了高端人才选拔的价值和意义。但深度反映出来的是国家及高校选材方向更加清晰,各大高校始终青睐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选拔的初衷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三、“强基计划"的选材形式要求变化很大,具体体现在以下五点:
第一,自主招生初审环节取消。
以往的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都离不开一个让学生、家长颇为关注的环节--初审。2020年的自主选拔,高考成为了自主选拔的基础“门槛”,采用高考志愿填报的方式(4月填报“强基”计划志愿),取消初审。 初审的取消可以让学生和家长更安心在考试本身,而不必为程序和非考试本身的事务纠缠,也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第二,高考本身成为录取的关键。
2020年新模式的出台,先进行高考,然后进行校考。参加校考之前,学生已经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是否过了该学校的分数线。 学校按照专业招生名额按照一定的比例选择出可参加校考的学生,校考结束后将高考成绩和校考成绩按照百分制8.5:1.5的比例换算,成绩达标且在学校招生计划内的考生才可以进入强基计划。
折算后高考成绩=高考成绩/高考总分*85;
折算后校考成绩=校考成绩/校考总分*15; 综合成绩=折算后高考成绩+折算后校考成绩。
第三,一校一专业填报,更具有针对性
2020年考生们只可以报36所双一流A类高校中的一个学校及其“强基”计划的一个专业(专业范围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古文字学、哲学、历史学等)。缩减了学校可报考专业,却增加了考生可参与比例,所有有学科兴趣与潜质的学生将都有机会。
第四,高考后两周是强基计划的黄金期
学生的高考成绩将决定是否有机会进入到强基计划的“海选”之中。高考成绩是进入校考的基石,达标才可以获得机会展示自己的“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高考结束后,考生有2周备战校考的黄金期,切勿忽视。
第五, 高考过后,必须重视校考,校考成绩会决定最终结果
新自主选拔模式取消了学考比重,加大了高考所占的分量——85%。校考考查的是学生的学科特长及创新潜质,如果考生学习竞赛或者接触到了校考部分内容,在校考中与没有接触过的考生相比就会有一定的优势。 高考是基石,最为关键的竞争依然是自主选拔考试(校考),无论是笔试面试,校考分数的高低将决定了他们最终录取的结果。